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6篇
  免费   549篇
  国内免费   73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95篇
地质学   2840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是我国奥陶系大湾阶的界线层型剖面,高精度生物地层以及岩石、层序地层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该剖面完全符合关于建立全球下奥陶统一中奥陶统界线(即奥陶系第三个尚待正式命名的阶)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条件。建议以该剖面牙形石Baltoniodus?triangularis的首现层位,作为划分全球下奥陶统一中奥陶统界线的GSSP。所建议的GSSP交通方便,位于距宜昌市北北东22km的公路旁,地层出露完美无缺,界线生物层位于大湾组下段SHod-16层底部,距大湾组底部10.57m;界线上下发育了B.?triangularis的完整演化序列,并伴生有极好的Baltoniodus、Trapezognathus、Periodon和Microzarkodina等牙形石属种演化序列来作为佐证;界线之上0.2m所出现的世界广布的Microzarkodina abellum可作为划分此界线的辅助标志。界线生物层位于低位海侵序列之中,界线之下0.6m处所显示的从高位到低位的层序转换面和碳同位素最大偏移,与全球此时所发生低位事件密切相关,可作为识别该界线的物理和化学标志。所建议的界线生物层与笔石Azygograptus suecicus生物带上下组合之间的界线接近,与几丁虫Belonechitina cf.henryi生物带底界几乎一致,因此,所建议的界线易于在全球,无论浅水碳酸盐相、还是深水笔石相,识别和进行精确对比。同样的生物组合序列和层序及碳同位素异常亦在黄花场剖面之北5km的陈家河(即大坪)剖面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992.
天文地质年代表与旋回地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2  
徐道一 《地层学杂志》2005,29(11):635-640
Rio等(2003)依据旋回地层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天文地质年代表”,旋回地层学研究是依据地层记录中的旋回与有关米氏旋回来确定地质时间。轨道(或天文)方法已被确定为建立2004年“国际地质年表”(由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Gradstein等,2004)。我国在新近系、古近系、下侏罗统、二叠系等陆相沉积的旋回地层研究方面已取得一批成果。  相似文献   
993.
贵州乐康P/T界线无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乐康深水海槽相中的无机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晚二叠世由于局限环境,区域内生物贫乏,相对应的碳同位素值比同期其他剖面中碳同位素值偏低。而在长兴阶晚期,由于受区域内火山作用的影响,在剖面界线之下发育另一个碳同位素负异常,之后碳同位素有所回升,直至界线附近降低为最低值。早三叠世由于绝灭之后的生物复苏缓慢,无机碳同位素表现为低正值。碳同位素特征显示,碳同位素的变化受到了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994.
位于库车坳陷东部天山山前KZ露头的下白垩统为一套前渊带的充填沉积,包括卡普沙良群和巴什基奇克组两个粗-细-粗的沉积旋回,每个旋回底部的亚格列木组和巴什基奇克组底部均发育一套砾质粗碎屑沉积体.塔北隆起为前隆单元.从天山山前至塔北隆起,地层几何形态从卡普沙良群北厚南薄的强不对称楔型转变为巴什基奇克组北薄南厚的弱不对称楔型,且塔北隆起北斜坡带地震剖面显示卡普沙良群地层南部剥蚀强烈,而巴什基奇克组地层剥蚀位于北部,总体反映盆地由卡普沙良群时期北部沉降、南部抬升转变为巴什基奇克组时期北部抬升、南部沉降的构造反转现象,分别与前陆盆地逆冲构造活动期、宁静期的基底变形特征相一致.因此,卡普沙良群、巴什基奇克组两个的沉积旋回分别为逆冲构造活动期、宁静期的盆地充填记录,两个旋回底部的砾质粗碎屑沉积体分别为逆冲活动开始(岩石圈挠曲沉降)、逆冲活动停滞(岩石圈回弹隆升)的沉积响应.总之,库车坳陷下白垩统记录了一幕完整的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5.
下扬子独立地块与中生代改造型残留盆地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扬子地块在古纬度、火山岩和花岗岩时空发育、区域成矿专属性、沉积建造和构造变形等方面具独特性,与扬子地块有显著差异,是一个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的独立地块。受燕山期苏鲁板间造山作用影响,下扬子地块直至燕山中期才“楔入”在印支期已拼合的扬子与华北地块,从而演化成独特的下扬子改造型残留叠合盆地。这种改造型叠合盆地的基本特点是:晚印支-早燕山同造山期前陆盆地沉积层和上叠的中燕山期陆相沉积层遭受大量剥蚀,并与古生-中生界海相沉积层一起被卷入强烈的多期次的燕山造山运动,晚白垩世——古近纪又强烈反转成为断陷盆地,形成鲜明的上部地壳的双层结构。这是造成下扬子地区海相古生-中生界油气地质勘探高复杂性、高难度性和高风险性的根本原因,也造就了下扬子区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6.
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区的沉积型铜矿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上二叠统宣威组中发现沉积型铜矿床。文章对此类沉积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合矿物成分和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探讨了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找矿前景。研究表明,区内沉积型铜矿床主要有两种矿化类型:结核状铜矿化和浸染状铜矿化,矿石矿物以辉铜矿、斑铜矿、铜蓝等为主;成矿受上二叠统宣威组沉积地层控制,与峨眉山玄武岩喷溢形成的古火山构造和古地形以及火山期后的热泉活动关系密切,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可能发挥了作用;成矿过程可能从沉积成岩阶段一直延续到成岩期后。区域上假整合覆盖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之上的宣威组沉积岩系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97.
济阳凹陷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国连 《矿物学报》2006,26(3):335-345
对济阳凹陷的第三系火山岩、基性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别总结了火山岩、基性侵入岩岩石类型及其特征。碱性系列玄武岩主要为钠质系列,具上地幔来源的特征。从古新统到渐新统,玄武岩熔融程度降低,岩浆地幔源深度增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数据表明,第三纪火山岩源区存在不协调现象。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本区玄武岩为大陆裂谷成因。钐-钕、铷-锶及铅同位素的数据表明,火山岩与侵入岩同源,都来自上地幔。玄武岩浆在形成过程中有过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Rb/Sr相关性表明早、晚第三纪的幔源类型上存在差别。第三纪火山岩数据点分布于DMM,EMIH和EMII三个端元之间,反映第三纪火山岩成因与这三个端元不同程度混合有关。本区火山岩成因与幔源有关,地幔不相容成分的特征表明有沉积物混入的可能,不排除是陆壳物质混入,不同深度岩浆的混合也是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998.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喷流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中广泛发育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为一类富含铁白云石和钠长石的、非常罕见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在喷流岩地质背景、物质组分、岩石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下沟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热水沉积环境的关系,并发现下沟组喷流岩具备LREE>HREE的热水沉积建造的基本特点,其高丰度的ΣREE和δC e为正异常而δEu为负异常,虽然有悖于海相喷流岩,但其稀土配分模式与δC e和δEu的异常分布特征与同层位的碱性拉斑玄武岩非常一致,说明下沟组喷流岩与同层位的玄武岩有很强的亲缘关系,从喷流岩REE总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从热水喷口向外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显示,可能与湖底热水对流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999.
陈贵川  沈桐立  何迪 《高原气象》2006,25(2):277-284
运用MM5数值模式对1998年7月22~23日一次由西南涡引发形成湖南大暴雨的个例进行了数值试验。模式中设计了全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地形三种方案。对比试验表明:在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后,由于地形的狭管作用消失,南北热力差异减弱,低空急流随之减弱;由于低空急流对西南涡和切变线的正涡度平流输送减弱,以及500 hPa高空槽引导切变线向南移与西南涡结合,造成西南涡增强,切变线减弱、消失。同时,本文还对三种模拟试验中地形作阶梯化处理,进一步验证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对偏南风存在狭管作用,对低空急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山基GPS掩星观测实验及其反演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在湖北省药姑山和九宫山的山头上开展GPS掩星观测实验,成功获取山基掩星观测数据,对掩星事件进行了分析和统计.给出利用山基掩星观测数据反演大气折射指数剖面和电波弯曲角的原理和算法.利用山基GPS掩星观测模拟数据,对反演方法进行试算和检验,结果表明反演方法准确可行.将该反演方法应用于观测数据的反演,获得了观测点高度以下的大气折射率剖面,以及电波弯曲角.实验结果和原理研究表明,山基掩星观测技术是一种潜在的低层大气环境监测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